對論語的看法是怎么寫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源遠流長的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論語》。下面來看看五篇對論語的看法是怎么寫的。
對論語的看法1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鬼不曉。《論語》,封面精致,外殼鵝黃,厚厚的,正上方用宋體寫著“論語”二字,下面寫著“孔子的智慧”幾個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畫,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書。翻開書頁,一股油墨香味撲鼻而來,啊!這本書我已經心儀很久了,還就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句話。第一句話的意思就是:“孔子說:“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明白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就是為了自我,這難道不就是一個君子嗎?””告訴了我們:“常常持續愉快的情緒,做任何事就能夠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就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第二句話的意思就是:“孔子說:“三個人一齊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對工作的看法怎么寫,必須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取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就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我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告訴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重要的就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我的缺點。”這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就應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就應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應要假若發現了自我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務必得勇于改過,不能故意不改,并裝作沒發現;做人,就就應要本著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對論語的看法2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螃蟹,有人愛鱸魚對工作的看法怎么寫,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只要不越于原則,還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對論語的看法3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今年暑假,我就讀了一部經典:《論語》。《論語》是儒家文學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影響了從古至今的一代又一代人。
為政篇第二里說: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只是讀書,而不思考問題,就會惘然無知沒有收獲;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認真讀書,就會越來越疑惑。在我們學習中,光讀書而不思考,就會錯誤的理解文章的含義;光思考而不讀書,疑惑越來越多,卻又找不到正確答案。只有既會讀書,又會思考的學生,在學習中才會領先。
八佾篇第四里說: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時候,不要出遠門。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一定要告訴他們確切的去處。無論我們在哪兒,爸爸媽媽總是最牽掛我們的人,自己出去玩了,一定要跟父母說一聲,讓他們放心。如果耽誤了時間不能準時回家,也要跟他們說一聲,不讓他們擔心。
述而篇第七里說: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奢侈了就會不謙遜,不懂禮節,節儉了就會寒酸。與其不懂禮節,寧可寒酸。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節儉,空調能不開就不開,洗菜的水可以用來澆花或沖廁所,用過的紙反面可以用來打草稿……
與經典同行,與圣賢為友。學習前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人生。讀一讀《論語》,使自己學的更多,成長的更快。
對論語的看法4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就是《論語》里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前一則,那么,他們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后一則告訴我們:聰敏而一則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請教為羞恥。這兩句話雖就是說:幾個人在一齊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這天對我們的學習仍有重要的指導好處。人不怕犯錯誤,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我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當的時候,一經別人指出,他就會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貢就以前感慨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就就是說教師對自我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對學生要勤奮教導,不知疲倦。《論語》引孔子的話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去爾已矣。”他說,如果說到圣與仁,那我怎樣敢當!我只但就是就是學習和工作從不厭倦,教誨學生總不知疲倦,那就是能夠這樣說的。在《論語》里對以前犯過錯誤的少年,孔子表現出寬宏的胸懷。他說:“人潔以進,于其潔也,不保其往也。”意思就是說人家已經去掉了污點而進步,就要贊許他的潔凈對工作的看法怎么寫,對他的過去不就應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將孔門的七十二賢三千弟子看成就是棵棵樹苗的話,那孔子就就是肥沃的土壤,他們共同營造了一片生命的綠洲,兩千多年來,我們華夏大地。這一片綠洲一向點綴裝扮著孔子認為,學習務必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么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就是吾憂也。”也就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就是我們憂慮的。透過學習《論語》,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關于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度,真就是得益非淺!
對論語的看法5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源遠流長的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論語》。這不僅是儒家學說的經典,更是中華傳世名著。它章節簡短,以雍容典雅的語調簡潔凝煉的格言警句來表達深刻的思想,讓人們受益匪淺,也讓我感觸頗深。《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孔子教育他的弟子,無論在家還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愛兄長,言行謹慎而誠信,廣泛地關愛民眾,并且親近有仁德。做到這些以后,如果還有時間和精力,那么就可以用來讀書學習文獻知識了。是啊,做事之前先要學會做人。作為教師,我們教育學生的時候不單單只教他們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學會如何做人,明白做人的道理。只有這樣才能教出品德高尚,成績優異的好學生。《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我們作為教師,要有一顆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們每天該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我們不平凡的人生價值。
對論語的看法是怎么寫相關文章:
★ 學習《論語》有感心得體會800字10篇 - 5068兒童網
★ 《論語》讀后感心得體會1000字10篇 - 5068兒童網
★ 《論語》觀后感2020范文匯總 - 5068兒童網
★ 論語讀后感600字優秀范文5篇 - 5068兒童網
★ 國學經典《論語》讀后感心得體會800字 - 5068兒童網
★ 《論語》讀后感作文范文750字10篇 - 5068兒童網
★ 《論語》讀后感200字范文 - 5068兒童網
★ 論語讀書心得500字6篇范文 - 5068兒童網
★ 論語心得讀后感五年級作文10篇 - 5068兒童網
★ 《論語》讀后感2000字高中 - 5068兒童網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