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幫填高考志愿,靠譜嗎?
天津北方網訊:高考成績公布后,志愿填報成為廣大考生和家長這一段時間最重要的事。今年,多家平臺引入人工智能、AI志愿填報助手等新型工具,騰訊、阿里、百度、網易等眾多科技巨頭也紛紛布局這一市場。然而,面對這一現象,我們不禁要問:AI幫填高考志愿,真的靠譜嗎?
記者打開常用的搜索平臺,輸入“高考志愿填報”進行搜索,就可看到首頁主推的“AI志愿助手”,輸入各科分數后,便可以在“可沖擊”“較穩妥”“可保底”三個梯度中進行選擇,然后由大數據給出最適合的推薦方案。“今年填報志愿,我們很多同學都用了AI助手,我最后填報的學校雖然沒有完全按照AI的推薦,但作為參考,我覺得還是挺好的。”高中畢業生小王對記者說。
近年來,針對高考志愿填報,“考得好不如報得好”“不能浪費每一分”等話術廣泛流行,以至于志愿填報成為高考的“第二戰場”。旺盛需求下,志愿填報市場如火如荼。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共有1850余家企業名稱或經營范圍含“志愿填報”,已有上千個“志愿填報”相關軟件著作權獲登記批準。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字教育部主任陳禮騰認為,對于教育機構、互聯網大廠和網紅名師來說,高考志愿填報已經成為一樁熱門生意。
AI應用于高考志愿填報,是對技術的一次大膽嘗試。利用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等先進技術,盡可能打造出精準的推薦和匹配系統,為考生提供個性化的志愿填報服務,可以幫助考生節省時間和精力,提高志愿填報的效率和準確性。對此,一位人工智能專家表示,大部分的人工智能模型不是專門為填報志愿訓練的,算法的訓練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數據的選擇,而且高考題目每年難度不一樣,各地區考卷也不一樣,所以,目前依靠AI填報志愿具有局限性。但也不能完全否定這類工具的作用,大數據驅動的AI算法可以彌補信息不對稱問題,考生可以用來參考,但不能偏信。另外,安全和隱私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考生在使用AI志愿填報服務時需要提供大量個人信息,如成績、興趣、家庭背景等。如果這些信息被泄露或濫用,可能會給考生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有關部門和學校應對這些服務進行嚴格監管,確保考生隱私和數據的安全性。
(津云新聞編輯付勇鈞)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