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特別可行。

但是也不是完全不可行。

ai寫論文,最近遇到兩個事,不說不行。

第一件事,某作者發過來的稿子,直接就ai做的,然后我發現里面一些東西,還是屬于——聚合+加工。這應該算是ai比較初級的作品。當時我就沒當事,但是第二天有個朋友說,ai的 內容能過檢索,還把檢索報告發來了。有點不淡定。

稿子原文我就不貼了,維普的檢索報告片段是這樣的:

這是一個5000字的稿子,然后,我拿了一個片段去知網檢測,結果一樣……因為我只拿了片段,所以出來的結果更低:

但是如果你們覺得ai手眼通天,以后論文都可以用ai寫,我就只能說有點過于樂觀了,因為我去百度了。

得到的結果如下:

除此以外,出自同一個ai稿件里面的內容,在百度也有類似問題:

以及:

大家可以看一下這些內容,搜索內容和搜索結果完全不一樣,但是在引擎下面被標紅了。

標紅的意思就是重復,成功匹配,但是這里可以看到,這算是匹配成功嗎?

知網和其他檢索查不出來,但是百度先做出反應了,這件事,就多少有問題。

對于這個狀況怎么理解合適呢,我感覺應該是這樣:百度先行展開ai的應用了,尤其是在匹配這一方面,但是知網等檢索還沒開始用。

科技真的一日千里,我記得一年多以前有人拿著ai的稿子過來,我看還不通順,現在不光通順了,還能形成與原文不同的表達方式。

但是評職稱不是查重一道關,評職稱過程里有很多細節是反復推敲的。從發表的時候開始,查重,審稿,然后發表,發表出來以后使用的時候提交材料,然后和作者有競爭關系的人推敲。

這樣一來就存在一個風險,你的稿子通過了查重系統,但是等到那些競爭對手推敲 的時候,他們發現是ai寫的,和百度上很多章節能匹配上……那個結果我覺得不會太樂觀。

順便說個其他的事,就是人工仿寫在百度的情況。如下:

這是隨便掐了一句,麻醉科普文。

雖然不知道ai的工作過程和機制,但是看起來和人,還是有點差異。但是這種情況也不是特別樂觀,人工仿寫有時候也會在百度遭遇成功匹配的情況。只不過沒有ai創作那么頻繁。比如這句話:

也超過13個字了,匹配就挺多結果。我想也許就是因為這個,知網和維普才暫時沒有上線ai檢測。

原創應該被尊重,至于以后,誰知道呢,ai技術越來越發達,肯定會從一些細節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但是也肯定,無法完全代替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