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的考怎么寫 作文寫什么、怎么寫、如何符合考試的要求?中考前后可看
作文,是每一位同學在上學期間都要面對的學習內容,幾乎伴隨著每個人的整個學生時代。它體現著一個人的知識、能力及視野、胸襟等多方面的綜合素養。各種考試也都把它列為重要的考查項目,所占分值也是最高的。
可是從具體的現實情況看,作文卻是讓很多同學最感頭疼的一件事。感到頭疼,原因不外有二。其一,沒的可寫;其二,不知怎么下筆。概而言之,就是在內容(寫什么)和寫法(怎么寫)這兩個方面出現了問題。下面就分別從這兩個方面為大家做一個解說,然后順便說說應考作文的一些要求。
一、作文的內容——寫什么
泛泛地說,作文的內容,范圍之廣考試的考怎么寫,簡直可以包容一切。具體說,人生天地之間,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生活中或巨或細的林林總總的現象,有人,有事,有景,有物……這些都或強或弱、或大或小地對我們產生著影響,在我們的生命里留下印跡。有些還會引發我們的情感,促成我們對生活的思考。把這些用筆記錄下來,給自己看,或者進一步,給別人看,這就是作文。
反過來說,凡是作文,一定是寫作者面對生活,有所觸動,感到有話可說,才能提筆寫作。我筆寫我口,我口道我心。對生活有了真切的感受和認知,才能有的可寫。這是作文的根本之道。古人講“修辭立其誠”,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因此,從根本上說,解決作文的內容問題,想有的可寫,必須從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入手。從個人來說,對自己的經歷,對自己周邊的人、事、景、物,要注意觀察、感受、思考。此外,還要打開視野,對個人生活之外的社會、歷史、文化有所關注、思考和認知。一方面作為個體的人,用自己的心去感知自己周邊的世界,同時還要作為一個社會的人、歷史的人、文化的人,進入更廣闊的歷史時空、文化時空,去感知己身之外的更為豐富的世界。有了這些觀察、感受、思考和認知,提起筆來,不僅熟知己身所在,還能神飛太古、精騖八極,古今中外的各種人、事、理、情,紛至沓來,奔赴筆端,作文何愁沒的可寫?
關注生活,積累作文素材,最重要的,是要養成一個用筆表達的習慣。凡有所歷、所思、所感,就立刻拿起筆,記錄下來(實際上等于寫日記),不計鄙陋,銖錙積累,歷時既久,必見成效。在這里,我們特別強調“用筆”記錄。因為相對于口語來說,用筆寫的書面語更加準確、嚴謹、有條理。長期使用書面語表達,不僅能夠提高書面表達能力,還能讓自己的思維更加嚴謹、有條理,我們的分析、認知、表達能力等各個方面的綜合素養,都會隨之提升。
當然,也有時候,比如考試,是別人出文題,讓我們寫作。命題作文,盡管題目是別人出的,但是當今的考試作文命題,無論采用直接命題形式還是給材料命題形式,在作文內容(寫什么)這一點上,都會給寫作者留出很寬泛的選擇范圍。或者說,寫什么,仍然由寫作者自己做主。
綜上所述,要想作文有充實的內容,筆下有的可寫,只有不斷地關注生活,開闊視野,在積極的生活態度中,在大量的讀寫實踐中,不斷積累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與認知,并隨時記錄,寫下來,這樣,才能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境地。巴金先生當年曾對蕭乾說過:“寫吧,只有寫,你才會寫。”這是學習寫作,也是學寫作文的至理名言。
二、作文的形式——怎么寫
一說到形式、寫法、技巧,我們立刻會想到那些名家名作:醒目的開篇、巧妙的結構、新奇恰當的修辭、別致動人的語言……文章里那些別出心裁的寫法、技巧,常常讓我們拍案叫絕、感嘆不已。但就寫作來說,單純講文章的寫法、技巧,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凡是技巧這些形式方面的東西,都是為表現內容服務的,受表達內容、表達需要的制約,與表達對象、環境密切相關。同時,還與表達的動機及強烈程度密切相關。舉例說,你寫一個“令人敬佩的人”,肯定要寫這個人怎么好;要想把他寫得特別值得敬佩,就要調動各種辦法,對比、夸飾、環境的渲染、細節的描摹等,就都會自然奔赴筆端。因為你一心一意地想把他寫得好,就會自然而然地運用這些方法。此外考試的考怎么寫,還要看寫給什么人、他在什么情況下讀(對象及環境)。向不熟悉的人介紹,倘若你寫、他讀的時間都寬裕,心態都平和從容,就可以寫得繁復、詳細一些;時間緊,匆忙,寫起來,就要明快、簡潔。此外,和所寫事件的情境也有關,電閃雷鳴、風雨交加之際,人們都四散奔逃,急著躲雨,你的敘述節奏就要迅疾快捷,慢條斯理的敘述,繁冗拖沓的節奏,就大不相宜。總之,寫作的技巧,都是為寫作內容服務的;寫作的內容,決定了寫作的方法。只要你想表達,就一定會找到相應的恰當的表達方法。閱讀時,仔細體會那些名家名作,就可以發現,他們筆下技巧的運用,都是符合這一規律的。
其實,語言表達的技巧,是我們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長期熏陶而獲得的一種后天本能,本無需專門學習的。你的好友身體不舒服,臉色蒼白,你一見考試的考怎么寫,特別驚訝:“你今天怎么了,臉跟白菜葉子似的?”男孩子吵架,面對對方的叫板,常常厲言正色:“你再說一遍!你再說一遍!”……這樣的情形,在生活里常見,我們都感覺很自然,沒什么可奇怪的,誰也不會想:我要運用一些語言技巧來發問或回答。但是用我們學過的語言、寫作知識稍加分析,就發現,前者運用了比喻,后者運用了反復。這些修辭技巧的運用,完全是因為我們有表達的需要——你對好友充滿關切;男孩子內心對對方強烈不滿。沒有這種內在的表達需要,自然不會有與這種需要相應的形式。
所以,作文、寫文章,前提是有話可說,而且想說,有強烈的表達欲望,心里充滿孟子所謂“浩然之氣”,以至于“不能已也”。這樣,那些所謂寫法、形式、技巧云云,就無需外求,自然而然地奔赴筆端了。
三、應試作文的要求
前面說過,應試作文,盡管是別人出題,但在內容(主題、題材)上,選擇的余地是很寬泛的,寫什么,完全由自己做主,用過去的話說是“我作文”。但是在寫法上,應試文卻有其特殊性,與平時作文的自我表達略有不同。其實,這也是符合前面說的為文之道,即寫法、形式要考慮到具體的情境、讀者。
首先,文章的篇幅,受考試時長限制,一般有明確要求,七八百字。文體,有時有規定,不可改易,可不論;有時沒規定,由“我”做主。
其次,應試文,最重要的特點是有題目。寫什么,如前所說,可自定。但因為有題目,在行文寫法上就不能“自主”,必須使自己的文章與題目有關聯。與題目無關,評判上謂之“跑題”。這是應試作文的大忌。所以,切題,是應試文寫作最基本又是最重要的要求,也是它和平時自主寫作最大的區別之一。在這一點上,我們沒有自由,用過去的話說,完全是“文作我”。
此外,應試作文是寫給閱卷者讀的,目的就是俘獲閱卷者的青睞,得到好評、高分。因此,一定要考慮到閱卷者的情況:大型考試,閱卷時間緊,任務重,難以有更多的時間閱讀,更不太可能反復閱讀。因此要語言清通、平實,不過于晦澀;結構上要層次分明、思路清晰。同時,還要想到,閱卷者每天要審閱大量同題文,容易產生生理的和審美的疲勞,所以行文要醒目,能給人以新鮮感。甚至在書寫上,都要寫得工整、清晰,滿足閱卷者快速閱讀的需求……在這些技巧方面,應試作文實際上對寫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一點上,我們都是要被“作”的。
祝金榜題名!
作者系北京市順義區教育研究和教師研修中心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文章節選自《新編學生詞典》附錄7“怎樣寫好作文”。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