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磨辯型方向的確定:

研究生報到注冊后,應及時主動與導師聯系,導師根據學生的意愿和科研工作的需要,確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落實指導小組成員,并制定培養方案。研究生將根據研究方向歸入對應的課題小組,參加課題小組的日常學術活動。

二是論文的要求:

對學術(或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有如下9條。請各位研究生在開展學術研究工作中務必認真參照執行。
(1)論文的主要內容,是敘述一套方法在一個特定場合中的應用(當然也可以針對特定領域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技術及實現算法)。
(2)這套方法必須要有所創新或突破,并因而對學術界有所貢獻。因此,它或者是解決既有問題的新方法,或者是既有方法的新應用,或者是以一個新的方法開啟一整片新的應用領域。
(3)在論文中,必須要有能力提出足夠的證據來讓讀者信服:針對這個應用場合,你所提出來的方法確實有比文獻中一切既有方法更優越之處,或則確是對所要解決的問題是行之有效的。
(4)此外,你必須要能清楚指出這個方法在應用上的限制,并且提出充分證據來說服讀者:任何應用場合,只要能夠滿足你所提出來的假設(前提)條件,你的方法就一定適用,而且你所描述的優點就一定會存在。
(5)還必須要在論文中清楚指出這個方法的限制和可能的缺點(相對于其它文獻上的既有方法,或者在其它應用場合里)。
(6)行文風格上,它是一篇論證嚴謹,邏輯關系清晰,而且結構有條理的專業論述。也就是說,在方法的敘述過程,必須要清清楚楚地交代這個方法的應用程序以及所有仿真或實驗結果的過程,使得這個專業領域內的任何讀者,都有辦法根據你的描述,在他的實驗室下復制出你的研究成果,以便確定你的結論確實是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都具有可重復性(可重復性是「科學」的根本要求)。
(7)而且,你對這個方法的每一個步驟都必須要提供充分的理由說明「為什么非如此不可」,必要時要有清晰的論證分析。
(8)最后,你的論文必須要在適當位置清楚注明所有和你所研究之題目相關的文獻。而且,你必須要記得:只要是和你所研究的問題相關的學術文獻(尤其是學術期刊論文),你都有必要全部找出來(如果漏掉就是你的過失),仔細讀過。
(9)第(2)款所謂“對學術界的貢獻”,指的是:把你的所有研究成果扣除掉學術界已經發表過的所有成果(不管你實際上有沒有參考過,沒有參考過也算是你的重大過失),剩下的就是你的貢獻。假如這個貢獻太少,也構成你論文無法及格的充分理由。
上面所敘述的條款要件灶租中,除第(2)款之外,通通都是必須要做到的,因此沒有好壞之分。一篇論文的好壞(評定標準),主要是看第(2)款所謂“對學術界的貢獻”的多寡與重要性而定。
一個判斷論文的好壞有一個粗淺辦法:假如你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國外著名學術期刊(journals,而非magazines)上發表,通常就比一篇只能在國外學術會議(conferences)上發表的論文貢獻多;一篇國外學術會議的論文又通常比無法發表的論文貢獻多;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通常比一篇二流的學術期刊論文貢獻多。SCI有一種叫做ImpactFactor的指數,統計一個期刊每篇論文被引述的次數。通常這個次數(或指數)愈高,對學術界的影響力就愈大。以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的期刊而言,ImpactFactor在1.0以上的期刊,都算是頂尖的期刊。這些期刊論文的作者,通常是國外頂尖學府的著名教授指導全球一流的博士生做出來的研究成果。

三、完成學位論文所需要的能力
從前面的敘述可以歸納出來,完成學位論文所需要的能力包括以下數項,依它們的培養先后次序逐項討論。
(1)文獻檢索的能力:在給定(或自己瞎猜擬定)的題目范圍內,你必須有能力利用文獻檢索系統(尤其是國家圖書館博士學位論文檢索系統、Compendex和SCI這三套論文數據索引系統),查出所有相關的論文,而無任何遺漏。你到底要用什么樣的關鍵詞和查所程序去保證你已經找出所有相關的文獻?這是第一個大的挑戰。每一組關鍵詞(包含聯集與交集)代表一個論文所構成的集合,假如你用的關鍵詞不恰當,你可能找到的集合太小,沒有涵蓋所有的相關文獻;假如你用的關鍵詞太一般化,通常你找到的集合會太大,除了所有相關文獻之外還加上好幾十倍的毫不相關的文獻。
(2)資料篩選的能力:即使你使用了恰當的搜尋策略,通常找到的文獻集合都還是明顯地比你所需要的集合大,而且通常文獻比數大概在一兩百篇或數百篇之間,而其中會和你的研究課題直接且密切相關的論文,通常只有廿、卅篇左右。你如何可以只讀論文的題目、摘要、簡介和結論,而還沒有完全看懂內文,就準確地判斷出這篇論文中是否有值得你進一步參考的內容,以便快速地把需要仔細讀完的論文從數百篇降低到廿、卅篇?這考驗著你從事資料篩選的能力。
(3)期刊論文的閱讀能力:期刊論文和大學課本截然不同。大學課本是循序漸進地從最基本的知識背景逐步交代出整套有系統的知識,中間沒有任何的跳躍,只要你逐頁讀下去,就可以整本都讀懂,不需要在去別的地方找參考數據。但是期刊論文是沒頭沒尾的十幾頁文獻,只交代最核心的創意,并援引許多其它論文的研究成果(但只注明文獻出處,而完全沒有交代其內容)。因此,要讀懂一篇論文,一定要同時讀懂數篇或十數篇被援引的其它論文。偏偏,這十幾篇被援引的論文又各自援引十數篇其它論文。因此,相對于大學教科書而言,期刊論文是一個極端沒有系統的知識,必須要靠讀者自己從幾十篇論文中擷取出相關的片段,自己組織成一個有系統的知識,然后才有辦法開始閱讀與吸收。要培養出這種自己組織知識的能力,需要在學??恐罅慷掷m的時間去摸索、體會,而不可能只利用業余的零星時間去培養。
(4)期刊論文的分析能力:為了確定你的學位論文研究成果確實比所有相關的學術期刊論文都更適合處理你所擬定的應用領域,首先你必須要有能力逐篇分析出所有相關期刊論文的優點與缺點,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優點與缺點,然后再拿他們來做比較,總結出你的論文的優點和缺點(限制)。但是,好的期刊論文往往是國外著名學府的名師和一流的博士生共同的研究成果,假如你要在鎖定的應用領域上超越他們,突出自己的優點,這基本上是一個極端困難的挑戰。即使只是要找出他們的缺點,都已經是一個相當困難的工作了。研究生則必須要有進行精確批判的能力。但是,這個批判并非個人好惡或情緒化的批判,而是真的找得到充分理由去支持的批判。這個批判的能力,讓你有能力自己找到自己的優、缺點,因此也有機會自己精益求精。其實,至少要能夠完成這個能力,才勉強可以說你是有獨立判斷能力。
(5)創新的能力:許多本科畢業的工程師也能創新,但是研究生的創新是和全世界同一個學術團體內所有的名師和博士生挑戰。因此,兩者是站在不同的比較基礎上在進行的:前者往往是一個企業內部的閉門造車,后者是一個全球的開放性競爭。其次,工程師的創新往往是無法加以明確證明其適用條件,但是學術的創新卻必須要能夠在創新的同時厘清這個創新的有效條件。總之,如果說本科生的主要能力是吸收既有知識,那么研究生的主要能力應該是創造知識。

四、期刊論文的分析技巧與程序
一般來講,好的期刊論文有較多的創意。雖然讀起來比較吃力,但收獲較多而深入,因此比較值得花心思去分析。讀論文之前,參考SCIImpactFactor及學長、導師的意見是必要的。一篇期刊論文,主要分成四個部分。
(1)Abstract:說明這篇論文的主要貢獻、方法特色與主要內容。最慢第二年上學期必須要學會只看Abstract和Introduction便可以判斷出這篇論文的重點和你的研究有沒有直接關聯,從而決定要不要把它給讀完。假如你有能力每三十篇論文只根據摘要和簡介便能篩選出其中最密切相關的五篇論文,你就比別人的效率高五倍以上。以后不管是做事或做學術研究,都比別人有能力從更廣泛的文獻中挑出最值得參考的資料。
(2)Introduction:Introduction的功能是介紹問題的背景和起源,交代前人在這個題目上已經有過的主要貢獻,說清楚前人留下來的未解問題,以及在這個背景下這篇論文想解決的問題和它的重要性。對初學的學生而言,從這里可以了解以前研究的概況。通常如果對你的題目不熟時,先把跟你題目可能相關的論文收集個30~40篇,每篇都只讀Abstract和Introduction,而不要讀MainBody(正文),只在必要時稍微參考一下后面的Illustrativeexamples和Conclusions,直到你能回答下面這三個問題:(2A)在該領域內最常被引述的方法有哪些?(2B)這些方法可以分成哪些主要派別?(2C)每個派別的主要特色(含優點和缺點)是什么?問題是,你怎么去找到這最初的30~40篇論文?有一種期刊論文叫做reviewpaper,專門在一個題目下面整理出所有相關的論文,并且做簡單的回顧。你可以在搜尋Compendex時在keywords中加一個review而篩選出這類論文。然后從相關的數篇reviewpaper開始,從中根據title與Abstract找出你認為跟你研究題目較相關的30~40篇論文。通常只要你反復讀過該領域內30~40篇論文的Abstract和Introduction,你就應該可以從Introduction的評論中回答(2A)和(2B)這兩個問題。尤其要記得,當你閱讀的目的是要回答(2A)和(2B)這兩個問題時,你一定要先挑那些Introduction寫得比較有觀念的論文念(很多論文的Introduction寫得像流水帳,沒有觀念,這種論文剛開始時不要去讀它)。假如你讀過假如30~40篇論文的Abstract和Introduction之后,還是回答不了(2C),先做下述的工作。
你先根據(2A)的答案,把該領域內最常被引述的論文找齊,再把他們根據(2B)的答案分成派別,每個派別按日期先后次序排好。然后,你每次只重新讀一派的Abstract和Introduction(必要時簡略參考正文,但目的只是讀懂Introduction內與這派有關的陳述,而不需要真的看懂所有正文),照日期先后讀,讀的時候只企圖回答一個問題:這一派的創意與主要訴求是什么?這樣,你逐派逐派地把每一派的Abstract和Introduction給讀完,總結出這一派主要的訴求、方法特色和優點(每一篇論文都會說出自己的優點,仔細讀就不會漏掉)。
其次,你再把這些論文拿出來,但是只讀Introduction,認真回答下述問題:「每篇論文對其它派別有什么批評?」然后你把讀到的重點逐一記錄到各派別的「缺點」欄內。通過以上程序,你就應該可以掌握到(2A)、(2B)、和(2C)三個問題的答案。這時你對該領域內主要方法、文獻之間的關系算是相當熟悉了,但是你還是只仔細讀完Abstract和Introduction而已,正文則只是籠統讀過。這時候,你已經掌握到該領域主要的論文,你可以用這些論文測試看看你用來搜尋該領域論文的keywords到底恰當不恰當,并且用修正過的keywords再搜尋一次論文,把該領域的主要文獻補齊,也把原來30~40篇論文中后來發現關系較遠的論文給篩選掉,只保留大概20篇左右確定跟你關系較近的文獻。如果有把握,可以甚至刪除一兩個你不想用的派別(要有充分的理由),只保留兩、三個派別(也要有充分的理由)繼續做完以下工作。然后你應該利用(2C)的答案,再進一步回答一個問題(2D):“這個領域內大家認為重要的關鍵問題有哪些?有哪些特性是大家重視的優點?有哪些特性是大家在意的缺點?這些優點與缺點通常在哪些應用場合時會比較被重視?在哪些應用場合時比較不會被重視?”然后,你就可以整理出這個領域(研究題目)主要的應用場合,以及這些應用場合上該注意的事項。
最后,在你真正開始念論文的mainbody之前,你應該要先根據(2A)和(2C)的答案,把各派別內的論文整理在同一個檔案夾里,并照時間先后次序排好。然后依照這些派別與你的研究方向的關系遠近,一個派別一個派別地逐一把各派的mainbodies念完(一次念完一派)。
(3)Mainbody(含simulationand/orexperimentalexamples):在你第一次有系統地念某派別的論文mainbodies時,你只需要念懂:(3A)這篇論文的主要假設是什么(在什么條件下它是有效的),并且評估一下這些假設在現實條件下有多容易(或多難)成立。愈難成立的假設,愈不好用,參考價值也愈低。(3B)在這些假設下,這篇論文主要有什么好處。(3C)這些好處主要表現在哪些公式的哪些項目的簡化上。至于整篇論文詳細的推導過程,你不需要懂。除了三、五個關鍵的公式(最后在應用上要使用的公式,你可以從這里評估出這個方法使用上的方便程度或計算效率,以及在非理想情境下這些公式使用起來的可靠度或穩定性)之外,其它公式都不懂也沒關系,公式之間的恒等式推導過程可以完全略過去。假如你要看公式,重點是看公式推導過程中引入的假設條件,而不是恒等式的轉換。
但是,在你開始根據前述問題念論文之前,你應該先把這派別所有的論文都拿出來,逐篇粗略地瀏覽過去(不要勉強自己每篇或每行都弄到懂,而是輕松地讀,能懂就懂,不懂就不懂),從中挑出容易念懂的papers,以及經常被引述的論文。然后把這些論文照時間先后次序依序念下去。記得:你念的時候只要回答(3A)、(3B)、(3C)三個問題就好,不要念太細。這樣念完以后,你應該把這一派的主要發展過程,主要假設、主要理論依據、以及主要的成果做一個完整的整理。其次,你還要在根據(2D)的答案以及這一派的主要假設,進一步回答下一個問題:(3D)這一派主要的缺點有哪些。最后,根據(3A)、(3B)、(3C)、(3D)的答案綜合整理出:這一派最適合什么時候使用,最不適合什么場合使用。
記?。夯卮鹜赀@些問題時,你還是不應該知道恒等式是怎么導出來的!當你是生手的時候,你要評估一個方法的優缺點時,往往必須要參考它的Examples。但是,要記得:老練的論文寫作高手會故意只present成功的案例而遮掩失敗的案例。所以,simulationexamplesand/orexperiments很棒不一定表示這方法真的很好。你必須要回到這個方法的基本假設上去,以及他在應用時所使用的主要公式(resultantequations)去,憑自己的思考能力,并且參考(2C)和(2D)的答案,自己問問看:當某某假設在某些實用場合上無法成立時,這個方法會不會出什么狀況?猜一猜,預測一下這個方法應該會在哪些條件下(應用場合)表現優異,又會在哪些條件下(應用場合)出不良狀況?根據這個猜測再檢驗一次simulationexamplesand/orexperiments,看它的長處與短處是不是確實在這些examples中充分被檢驗,且充分表現出來。
那么,你什么時候才需要弄懂一篇論文所有的恒等式推導過程,或者把整篇論文細細讀完?NEVER!你只需要把確定會用到的部分給完全搞懂就好,不確定會不會用到的部分,只需要了解它主要的點子就夠了。
研究生和大學生最主要的差別:大學生讀什么都必須要從頭到尾都懂,研究生只需要懂他用得著的部分就好了!大學生因為面對的知識是有固定的范圍,所以他那樣念。研究生面對的知識是沒有范圍的,因此他只需要懂他所需要的細膩度就夠了。研究生必須學會選擇性的閱讀,而且必須鍛煉出他選擇時的準確度以及選擇的速度,不要浪費時間去學用不著的細節知識!多吸收“點子”比較重要,而不是細部的知識。

五、論文閱讀的補充說明
研究生開始學讀期刊論文時,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戒除不掉大學生的習慣:(1)老是想逐行讀懂,有一行讀不懂就受不了。(2)不敢發揮自己的想象,讀論文像在讀教科書,論文沒寫的就不會,癱瘓在那里;被導師逼著去自己猜測或想象時,老怕弄錯作者的意思,神經繃緊,腦筋根本動不了。用大學生的心態讀書,結果一定時間永遠不夠用。因此,每次讀論文都一定要帶著問題去讀,每次讀的時候都只是試圖回答你要回答的問題。因此,一定是選擇性地閱讀,一定要逐漸由粗而細地一層一層去了解。上面所規劃的讀論文的次序,就是由粗而細,每讀完一輪,你對這問題的知識就增加一層。根據這一層知識就可以問出下一層更細致的問題,再根據這些更細致的問題去重讀,就可以理解到更多的內容。因此,一定是一整批一起讀懂到某個層次,而不是逐篇逐篇地整篇一次讀懂。
這樣讀還有一個好處:第一輪讀完后,可以根據第一輪所獲得的知識判斷出哪些論文與你的議題不相關,不相關的就不需要再讀下去了。這樣才可以從廣泛的論文里逐層準確地篩選出你真正非懂不可的部分。不要讀不會用到的東西,白費的力氣必須被極小化!其實,絕大部分論文都只需要了解它的主要觀念(這往往比較容易),而不需要了解它的詳細推導過程(這反而比較費時)。
其次,一整批一起讀還有一個好處:同一派的觀念,有的作者說得較易懂,有的說得不清楚。整批略讀過一次之后,就可以規劃出一個你以為比較容易懂的閱讀次序,而不要硬碰硬地在那里撞墻壁。你可以從甲論文幫你弄懂乙論文的一個段落,沒人說讀懂甲論文只能靠甲論文的信息。所以,整批閱讀很像在玩跳棋,你要去規劃出你自己閱讀時的「最省力路徑」。

六、如何獲取應用領域背景知識
應用領域知識是指非專業知識的知識。人工智能大多數研究課題是屬于針對應用領域開展的研究工作,因此首先你必須了解你所要解決問題所在領域的背景知識。一般,由于這些背景知識僅僅是非專業性的,因此,重要的選擇該領域權威的教科書或專著來讀,一般不必閱讀學術論文。閱讀這些教科書或專著時,你需要針對你自己的目標來閱讀,回答下面這三個問題:(5A)在該領域內最核心的知識有哪些?(5B)那些知識與你的研究背景相關?(5C)能夠用來說明你的研究工作(含優點和缺點)的實例知識是什么?問題是,你怎么去把握這些領域知識選擇?必要時,請詢問這些領域的專家。

七、論文報告的要求與技巧
報告一篇論文,要求做到以下部分(依報告次序排列):(1)投影片第一頁必須列出論文的題目、作者、論文出處與年份。(2)以下每一頁投影片只能講一個觀念,不可以在一張投影片里講兩個觀念。(3)說明這篇論文所研究的問題的重點,以及這個問題可能和哪些應用相關。(4)清楚交代這篇論文的主要假設,主要公式,與主要應用方式(以及應用上可能的解題流程)。(5)說明這篇論文的范例(simulationexamplesand/orexperiments),預測這個方法在不同場合時可能會有的準確度或好用的程度(6)你個人的分析、評價與批評,包括:(6A)這篇論文最主要的創意是什么?(6B)這些創意在應用上有什么好處?(6C)這些創意和應用上的好處是在哪些條件下才能成立?(6D)這篇論文最主要的缺點或局限是什么?(6E)這些缺點或局限在應用上有什么壞處?(6F)這些缺點和應用上的壞處是因為哪些因素而引入的?(6G)你建議學長學弟什么時候參考這篇論文的哪些部分(點子)?
一般來講,剛開始報告論文(第一年上學期)時只要做到能把前四項要素說清楚就好了,但是第一年結束后(暑假開始)必須要設法做到六項要素都能觸及。第二年下學期開始的時候,必須要做到六項都能說清楚。
注意:讀論文和報告論文時,最重要的是它的創意和觀念架構,而不是數學上恒等式推導過程的細節(頂多只要抓出關鍵的equation去弄懂以及說明清楚即可)。你報告觀念與分析創意,別人容易聽懂又覺得有趣;你講恒等式,大家不耐煩又浪費時間。

八、對研究生畢業的指標要求
研究生要求申請畢業答辯,必須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注意,導師必須為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方為有效,論文作者單位除了給出學生本人所屬院系外,還應該列入“福建省仿腦智能系統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對應的英文是:“Fujian Keylab. of The Brain-like Intelligent Systems(Xiamen University)”),并完成了導師規定的科研工作。具體規定如下:
(1)碩士研究生要求起碼發表1篇以上論文,論文必須是國內核心刊物的或被EI收錄的學術會議的。
(2)博士研究生要求起碼發表2篇以上論文,論文必須是國內外學術期刊且被SCI或EI收錄的。
(3)所有的研究生,均必須完成導師指定的科研任務,并按照導師要求提交所有發表的學術論文副本、開發的源程序代碼與系統說明報告、學位論文,以及其他應該提交的科研成果。

九、其他要求
研究生要主動接受導師及指導小組的指導,積極參加課題小組的各項學術活動,遵守人工智能研究所的規章制度,精誠團結、互相幫助、刻苦鉆研、勤奮學習,高質量地開展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工作。

這個上面的內容有些借鑒他人的,你也可以在網上再找找,或許有更好的學習計劃也不一定。

工作的話一般要熟悉人工智能基礎知識,了解游戲中常用的 ai 算法,并能根據需求建立模型等等。其他的就要根據工作的需要了,比如你是找游戲設計方面的工作要求會設計 ai 行為模型,了解游戲中常用的 ai 算法。
需要的公司一般是信息技術、科技、家電之類的公司,現在有真材實料的人還怕找不到工作?什么招聘網人才網不就是為大家準備的嗎?你可以去招聘網看看也有助于對自己未來的一點打算和定位。人工智能的未來潛力還是很大的,祝你成功學習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