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弘仁 林泉春暮圖軸 89.4×41.8

此圖意境十分清幽,恍如世外桃源。江中巨礁上虬枝恣肆飄逸,迎風微蕩;占據畫面中心的是以簡筆勾畫的山石,同樣用筆寥寥而意蘊躍然,是具有典型弘仁風格的山水佳作。

清 弘仁 雨余柳色圖84.4X45.3

弘仁的傳世作品,無論何種題材大多都蕭疏簡約,荒寒清冷。他曾有“偶將筆墨落人間,綺麗亭臺亂后刪,花草吳宮皆不問,獨余殘沉寫鐘山”的詩句,透露出的仍然是對故國的懷念之情,但又不得已,只好寄興于自然,云游各地。這不僅是受董其昌和倪云林的影響,著重于繪畫當中的氣韻,主張意境蕭散清遠,筆墨蒼潤簡約,同時也與他身為明朝遺民的心境有關。弘仁繪畫最為有趣的特色就是“具有一定的裝飾性”,這種特色在當時的畫壇上不多見。表面上看,在四位畫僧中,弘仁要算是一個出家后與前世脫離得最徹底的人。他出家后,每日掛瓢曳杖,芒鞋羈旅,或長日靜坐空潭,或月夜孤嘯危岫,儼然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絲毫世不相關”的世外高人了。

《雨余柳色圖》奧境奇辟,緬邈幽深,峰巒俊逸,水渚錯落,林木蕭疏,江水遼闊,遠山浮動。全幅以山、坡為主,圖右綴有幾株垂柳,一座小小木橋;圖左設有幾棟屋宇,遠處畫一道流水。此畫筆墨蒼勁整潔,以細筆為主,兼用側鋒,并用乾筆皴擦,有秀逸清幽之氣。弘仁的這幅畫以細線為主,兼用側鋒,并用干筆墨擦,筆鋒蒼勁整潔,傳神地表現雨過柳青的清新感。

此圖化高遠為平遠、深遠。江渚遙岑,水波不興,山體堅凝,村舍掩映。山石結構嚴謹而用筆松靈,墨色滋潤,呈現出一派春柳又綠江南岸的清新氣息。自識“雨余復雨鵑聲急,能不于斯感暮春。花事既零吟莫倦,松風還可慰宵晨。為閑止社兄寫意于豐溪書舍,丙申三月漸江仁”。鈐“弘仁”朱文圓印。另鈐“潤州戴植字培之鑒藏書畫章”朱文印。按丙申為順治十三年,公元一六五六年,作者時年四十七歲。

清-弘仁-芝昜東湖圖卷(全卷)波士頓

漸江(1610--1663),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安徽歙縣人,名畫家,新安畫派開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