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回放第二十期《一人千聲--畢克配音作品回顧專集》(6)
經典回放第二十期《一人千聲--畢克配音作品回顧專集》(6)
各位朋友晚上好,歡迎大家再一次來到配音愛好者聊天室,參與我們的經典回放節目,今天的第二十期經典回放節目,我們向大家推出《一人千聲――畢克配音作品回顧專集》的下集。在上一集中,我們給大家介紹了畢克老師所配的一些譯制片的男主角和他用聲音再塑的銀幕硬漢高倉健形象,以及他參與配音的譯制片配角和反面角色。在本期節目中,我們將繼續為大家介紹畢克老師主配的比利時大偵探波羅、畢克老師的旁白藝術以及他所配的一些動畫片。
旁白篇
在上譯廠、在整個配音界、乃至在全國,畢克老師的旁白是被公認的一絕,堪稱首屈一指。他的低音沉郁渾厚,下潛極深,聲音運用松馳自然,語速不急不徐、娓娓道來,不僅吐字清晰,而且情感把握恰如其分,不溫不火、讓聽眾感覺他的旁白既生活化、口語化,同時又有立場、有激情,但卻絲毫不顯夸張。可以說,畢克老師的旁白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正如尚華老師曾贊嘆的:“畢克的旁白無人能及,太經典了”。
介紹畢克老師的旁白作品,首推的是他為電影《悲慘世界》所配的旁白。在該片中,他的旁白時而低沉、時而平緩、有時象海濤般遼闊,有時又象溪水般細膩。他每次提到巴黎,提到革命,都仿佛是在見證苦難,悲悼歷史。“他安息了,冉.阿讓幸福地死去,因為他真正地活過,他把他的精力、他的愛、他的美德獻給一個人,把這個人從悲慘的境遇中解脫出來,當這個人走進了生活的時候,他死去了,正象白天消逝、夜晚來臨一樣。”從畢克老師這全片最后的一段旁白里,我們仿佛聽到了雨果對于他筆下這個平凡而崇高的人所致以的深深的敬意。
請聽畢克老師在電影《悲慘世界》中的旁白。
下面請聽房哲南的文章《與畢克喝午茶》,選自中國配音網,由甘果瓦朗誦。
這個夏天上海少見的熱,無論在街上的哪一個地方,你都能感受到溫暖無微不至的關懷。
又是一個星期天,望著明媚燦爛的陽光,實在有些望而卻步。既然不打算出去了,趁此機會打掃一下房間也好,于是打開CD,調高音量,樂曲就從音響里慢慢地流淌出來,和著我的麻利卻仔細地打掃,家務勞動的枯燥感一掃而空。終于干完了,一身汗也是免不了的,可房間委實干凈多了,那么準備犒勞一下自己吧。
從浴室走回臥室,空調已經將房間變得涼爽。整理了一下舊磁帶,挑出幾盒,收攏窗簾,倒上一壺綠茶,瞇起眼睛享受一下極品聲音的精神撫慰這個主意想來還不壞。其實我不太經常喝茶,一喝則看世界的目光和心情俱變。且就著好音喝一回。
一口清茶流入脾胃,從畢克先生演播的《死魂靈》開始喝。
古人有云:書非借不能讀也,說的極是。幾年前買的小說,白凈的臉龐由于缺乏關愛與呵護已經逐漸開始發黃,唉,想到這里免不了發發慨嘆。那時不懂,只覺得果戈理的文字甚是難讀,又有些神經兮兮,費勁地堅持了幾十頁,終于放棄了。現在,好像知道一點點了。畢克的聲音就像磁帶上的照片一樣顯得有些蒼老,但是依舊那么穩重。“我們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巴維爾?伊萬諾維奇……乞乞科夫…’”那種緩緩道來、語調諧噱的狀態,似乎更像是在用一個笑話來輕輕揉搓著聽眾的心,博然滄桑的音色,像船槳一樣徐徐插進我的腦海深處,推動我的思緒前進,甚至讓我感到自己才是故事的敘述者,多么奇妙的感覺啊!在停頓的時候,又像穩穩地在心水中沉下一顆錨。我閉上眼睛,不由得想起已然身在天堂的畢老,時間哪,你為什么不能走得慢一些呢?這樣想來,濃醇的聲音里便添了些凄清的感覺,超塵的向往和人世里的苦痛融成一片蒼涼。
畢老,喝杯我沏的茶吧。
舉杯相交之間,聲帶已經不甘寂寞,葉公好龍般的發出追隨的聲音,想象著自己也身在母親子宮般靜謐的錄音室,播講著這流芳百世的故事。畢老先生透過隔音玻璃向我發出贊許的微笑……
各色人物依序粉墨登場,他們和乞乞科夫一起攀升,愚蠢地執著著可笑的鬧劇。當真那么好笑嗎?似乎只有一聲聲嘆息吧。高潮到來了,丑角們的折騰到白熱化的當口,突然驀地消散了,在空洞的繁華如錦和混亂喧囂之后只有回歸荒蕪和蕭條,這樣的故事在這樣的年代,每天都在發生。畢克的聲音逐漸變的稀薄寒冷,像北風吹落秋天的第一片樹葉,卻不帶一絲留戀。結尾處猶如喪鐘的鳴響,象征著那個時代悲哀與動蕩,象征著故事作者生活的不幸與悲劇。人的聲音果真能達到這樣的極限嗎?平直處像路,深邃處像大海。這正是那個杜丘東人,細膩溫柔與正義堅強并重的男人的中文代言人,他創造出一個迷人的聲音烏托邦引誘著人的靈魂。不錯,有時傾聽是需要勇氣的,你把自己的情感交出去,任它給喂養得茁壯而陌生,這中間會有多少孤獨和掙扎。當這難以置信的聲音牽動著血液在體內翻滾的時候,我得慢慢喝下茶杯里的風暴,在這股滔滔熱流的支持下才有勇氣跟它面對面。
也許畢克的聲音也不過是些人類聲音中的一種,多了些真摯、柔和而純凈和技巧豐富的歌唱性,它們不是神啟,而是雕鑿自工匠之巧手的藝術品,非但不容易讓人沖動和狂熱,而且要求人先以忍耐之心對待那些繁雜的復調。可它們為什么突然長得這么高,長成了天空和世界,成為我的心情和眼睛呢?
窗外,風起風落,白云行止。樹梢輕輕顫抖,好像畢老那種微妙的顫動。我曾經好多次默默凝望這座鋼筋水泥筑就的森林的清晨和黃昏,有時會覺得那些美妙的聲音似乎也同樹和云對話。畢克的波洛在人前顯得倨傲,但畢老實際極為謙遜,而且,似乎不曾想到為了自己的作品多獲得些聲名或演出機會力爭什么。可聽他的聲音,這個人掩蓋了多少內心的浪漫和沖動呀。“歌柳繁華”、“溫柔富貴”,他的聲音里都有,卻也可以毫不猶豫地接過一杯小可的苦茶,同情地聽外行人的寂寞低吟,跟人一道“以音韜憂”。
陽光映著高高的玻璃杯里綠色的殘茶,我將磁帶換了一面——《基督山伯爵》。綿長沉重的世界被猛地撩了起來。陽光頓時猶如曝雪,清澈而美麗東西都是玻璃,碎裂的剎那都會發出尖利刺耳的巨響。幽暗潮濕的伊夫堡,每一塊磚頭都參透了惡意的真諦,這帶著嘆息的聲音足能使任何佳釀變苦、變毒。
畢老果真是一個“偉大的配音演員”么?“偉大”兩個字不適合他,我固執地認為他的生平沒有邱岳峰那樣具有傳奇色彩,因此聲音不如邱岳峰那樣一開口就光芒四射。但是,音中有情深千尺,他的聲音如腳印中的草籽,茶杯里的茶葉,內蘊悠遠,雖變化萬千但依然穿著絕不華麗的衣衫,就像走在我們身邊的一位普通老人。
時光淡淡,佳音潺潺。
無論畢克的聲音有多么深湛寬廣,此時此刻他就是我的一個濕潤的下午,一杯綠色的茶。晚上,本來我想去看一場電影,還是算了吧。夠了,下午有畢老作伴,精神上極大的滿足是不言而喻的,不必貪得無厭。也許,在跟畢老盡興地喝一個下午的茶之后,我應刻意的靜默幾天,任那聲音“暗隨流水到天涯”,直到再一次的隨緣而至、相逢一笑。
除了為譯制片旁白,畢克老師還為為數眾多的國產片擔任了旁白,請聽他為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的農村題材喜劇片《兒子、孫子和種子》所配的旁白。
在著名導演謝晉執導的影片《芙蓉鎮》中,畢克老師也有一小段的旁白。那是胡玉音分娩之際,谷燕山看到女軍醫的紅色領章和紅五星帽徽,回憶起解放戰爭中,他手持機槍,向敵人陣地射擊時高呼:“為了新中國,前進!”時的話外音,從這一小段旁白里,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畢克老師通過旁白所表現出的那種深沉卻又無法抑制的激情。
請聽畢克老師的這段旁白。
在畢克老師為之旁白的國產片中,最為觀眾津津樂道的當屬電影《少林寺》和電視劇《圍城》了。大部分三十歲以上的觀眾都還記得當年《少林寺》在全國公映時的盛況,可以說,正是這部由上譯廠配音的武打片,才讓90%的中國觀眾從此知道了嵩山少林寺,知道了李連杰。在本片的開頭,畢克老師的旁白采用的是紀錄片式的口吻,他把少林寺的歷史和發展交待得簡潔清晰。
請聽畢克老師在電影《少林寺》中的旁白。
請聽云翔天表演的《少林寺》旁白片斷。
“圍在城里的人想沖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這句楊絳老師對于小說《圍城》的總結,通過畢克老師之口,早已家喻戶曉。在電視劇《圍城》中,畢克老師的旁白極具特色,他通過忍俊不禁的方式將錢鐘書式的幽默悄然地傳遞給觀眾,也把作者言語間蘊含的嘲諷詮釋到了極致。據說,這也是畢克老師的最后一部作品。
請聽電視劇《圍城》的旁白片段。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