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校外藝術家長評價怎么寫 淺談小學生課外閱讀評價
(▁▃▅▇ 信號暢通,開始診斷小學生課外閱讀里的“病癥”)擴大閱讀量勢在必行。但如果沒有相應的督促和評價體系小學生校外藝術家長評價怎么寫,提倡和要求最終成了空談,語文教學還是難以走出畫地為牢的局面。所謂評價是一種價值判斷的過程,而課外閱讀評價就是指根據一定的評價標準,采取各種定性、定量的評價方法,對課外閱讀的價值作出判斷并尋求改進其途徑的一種活動。傳統的評價體系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忽視改進與激勵的功能;過分關注對結果的評價,而忽視了對過程的評價;評價內容過于注重學業成績,而忽視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的評價。筆者根據自己課題組的課題研究,結合自己在課題研究中得到的一些經驗,對當前小學生課外閱讀評價中存在的問題,自己在課外閱讀評價中的一些方法以及收到的一些成效,談一談對當前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評價策略。
一、當前對小學生課外閱讀評價存在的一些通病。
(一)、評價觀念較為落后。
首先是家長的觀念。長期的應試教育在家長心中投下了濃重的陰影,他們對于課外閱讀這一概念表示不解,覺得自己的孩子對書本上的知識都未吃透,還談這些不務正業之事,實屬多余。所以,自己的孩子在進行課外閱讀時,視而不見,不予評價。有的家長則用客套話稍作點評。有的家長則認為自己的水平有限,無法評價。有一次,有位家長告訴我:“我經常督促孩子讀書,只要她在看,我就覺得很好,就表揚她,只要她不在看書,我就會批評她……”后來我在和那位學生交談時了解到:“我爸爸只要看到我在看書就表揚我,但我都是裝模作樣,看到爸爸走了,又去玩了……”看她說的很得意的樣子,我心里真不是滋味。其次是老師的觀念。也是受長期的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評價存在著較落后的觀念。傳統的評價只注重結果,教師評價一個學生課外閱讀的效果,往往采用測試的手段。
(二)評價的方式死板化。
評價時,家長和老師都是注重學生讀的量,認為只要孩子或學生讀得多了,就是好。而沒有追求質和量的結合,不注重對學生平時表現的關注和考察。不將評價貫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中使實施評價日常化,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評價學生。只是在學期的結束時進行一次終結性評價或形成性評價。
(三)評價的機制不健全。
現行的學校教師對學生課外閱讀的評價制度多是獎懲性的。即學生做的好的進行表揚,做得不好或不夠的進行批評教育。這樣,既影響了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又在無形中抹殺了學生對課外閱讀的權利。特別是作為我們的學生,感覺有一種沒有得到肯定的價值。 那么,如何改變這一種現象呢?我認為首先要遵循幾個原則。
二、建立課外閱讀評價體系應遵循的原則。
(一)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原則。
在學科體系、社會需要和學生發展需要的關系問題上,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充分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發展需要。在課外閱讀問題上,要從關注教師的教為主轉變為以關注學生的學為主。在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問題上,要重點關注對學生課外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和終身學習的愿望。我所教的是六年級語文,同時又是班主任。在課題實施前,我就先從了解學生課外閱讀的基本情況下手。有的學生從小就比較喜歡讀課外讀物,有的一點都不喜歡;有些學生談到課外知識講得頭頭世道,有的卻亞口無言。可以看出,無論從學生的興趣還是現狀,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在此時是不可能籠統地評價的,只能是針對學生客觀差異,有節有制地進行評價。
(二)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原則。
由于課外閱讀牽涉的問題較多,且許多問題難以量化,因此課外閱讀評價一般以抓住評價的主要指標進行定性評價為主。但如果在評價過程中適當結合定量分析,則更有利于提高評價的準確性和說服力。課堂學評價應以定性評價為主,定性和定量相結合。
(三)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結合的原則
長期以來,我們比較重視外部機構、組織對學校的教學評價,重視領導、專家對教師的教學評價,重視教師之間的相互評價,卻比較忽視教師和學生的自我評價。而只有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自我評價,才能使他們更深切地體驗到課外閱讀的成敗得失,才能使他們自覺地進行自我調節并做出主動的努力。因此,我們必須堅持自評和他評相結合的原則,并重視自我評價的作用。課程改革目標之一是改變過分強調評價和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課外閱讀評價是建立在導向性與激勵性基礎上,通過建立科學評價體系,引導學生達到《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閱讀量,對其進行課外閱讀的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使其愛讀書、多讀書、讀好書、會讀書、善讀書,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四)重過程原則。
從課外閱讀的過程來看,它是一個積累于現在,得益于未來的過程,其效果很難在短時間得到收效。因此,我們的評價要注重課外閱讀的過程的評價,收集能夠反映學生閱讀過程和結果的資料,淡化課外閱讀結果的評價。如我們課題組在課題實施中,讓學生制定讀書計劃、目標,做讀書筆記、書簽等小學生校外藝術家長評價怎么寫,并對學生的行動及時作出點評。
三、培養課外閱讀能力的效能。
(一)培養語感。
葉圣陶先生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方能駕馭語言文字。”那么,什么是“語感”?洪鎮濤說:“語感是一種語文修養,是長期的規范的規范的語言感受和語言運用中養成的一種帶有濃厚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如何在課外閱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我們要教會學生讀書的藝術:
(1)讀書貴精不貴多,“與其匆匆瀏覽許多本,不如徹底消化幾本”要求學生讀書要通讀精讀,讀有所悟;
(2)讀書與思考同步,即讀有所思,讀書多而不思考,頭腦就會因膨脹而受到壓抑,弊多利少;只有思考和消化書上的知識,才能發揮書的作用,給人頭腦以健康和活力。一年多時間來,我班學生在課堂上的語感訓練已經得到很大的改觀。
(二)遷移外化。
實踐證明,大部分學生對閱讀文章時學過的語言材料,掌握程度基本停滯在“理解”這一學習水平上,很難自動上升為“運用”這一學習水平。“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學生積累再豐富,如不能靈活運用,也不能轉化為能力。遷移是原有知識、技能、活動對新的知識、技能、活動的影響作用。學生讀完一篇文章后老師適當指導學生做一些遷移性練習。在課外閱讀中,結合課內訓練,把課外學到的知識引用到課內。例如,我班學生都看過四大名著,而且都或多或少了解《三國演義》中的人物。那在學“三顧茅廬”這一課時學生就馬上把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引用上去了。可見,學生對課外閱讀中的知識已經學會了遷移和外化。應該來說這樣的訓練有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能力的深化,從而能強化閱讀的效果。
(三)培養興趣。
學習興趣不僅關系到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而且關系到某些潛在能力的發展,是成才的起點和一生事業的出發點。在每周五的小結上,班里的學生總是圍繞著我,不是問有關書的知識,就是問如何讀哪一類的書籍,有的還夸夸其談,神情特自在。 來自課外閱讀的種種反饋信息,可以促進學習興趣的形成。因為學生的學習動機通常都是受到某種激勵而產生的,而各種有意識的學習行為都具有一定目的,這種目的行為總又離不開滿足其需求的欲望,得不到滿足的需求是產生激勵的內部因素。因而,得不到滿足的需求又引導學生內心激奮,導致學生從事滿足要求的學習行動,從而緩和激奮的心理。教師做好對學生的閱讀評價,就能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興趣。學生在通過艱苦的學習勞動之后,總想早一點知道其學習結果如何小學生校外藝術家長評價怎么寫,還特別希望得到教師的評價。 在西方教育思想發展史上,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的教育哲學的核心是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歐洲大陸的教育思想。他提出讓學生個性、和諧、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成為世界素質教育的核心。那么對學生課外閱讀的評價,就是對學生個性、和諧、全面發展的最好應證。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