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ai寫作的看法_發表看法的作文格式_寫看法的格式

在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寫作大賽”中,今年,、文心一言、通義千問等多位“AI考生”的表現引發網上熱議。

大語言模型秒寫的作文,水平如何?按照現有評分標準能打幾分?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黃榮華在今年高考期間“下水”評卷——批閱第一篇“AI考生”寫的上海高考作文時,他打出了56分(滿分70分),超過了往年人類考生48分至50分的平均分。但在批閱了十多篇AI生成的作文后,他直言,“AI考生”深陷寫作套路:盡管從理性分析、表層邏輯、語言表達等方面來看,“AI考生”的表現超過了不少高三考生,但它們都是一個調調,千篇一律,局限性明顯。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AI第一次當考生參加人類考試了。多位學者在接受采訪時談及,如今,AI技術進步有目共睹,在多個領域已達到人類中等智力水平。隨著技術快速更新迭代,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將產生更多人機共生的模式應用,而這也必將對“人之為人”提出新的要求。

沒有“靈魂”的AI作文拿了不錯的分數,怎么看?

正值今年高考季,這幾天,多個國內外的大語言模型紛紛參與了全國多地的高考作文寫作。根據多位高中語文老師的評判結果,滿分為60分的作文,“AI考生”基本可以達到45分以上。在網友中,不少人也自發成為“考官”,給AI高考作文評分。從網友發表的評論看,集中于以下兩種觀點:一部分網友認為,“AI考生”已經非常厲害、寫作屬于中上水平;也有不少人認為,AI作文缺乏現實情感,沒有“靈魂”。

“就一些公共話題進行討論,可以說,在一般邏輯層面,AI寫作水平已超過了多數的高中生。”但按照黃榮華這次評閱AI作文的體會,他認為,AI寫作依舊存在思想深度不夠、缺乏人文性、套路化等缺陷,達不到人類寫作的情理兼備。總而言之,機器人終究寫不過人。

但作為教育工作者,他也自覺:AI寫作所展現的能力,真的在為應試教育敲響喪鐘了。“不僅平時的寫作教學要摒棄機器的‘程序理性’,教育本身也要有所改變:應回歸生命的本質和人之為人的覺醒過程。”

談及“AI考生”的表現,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曾軍認為,在創作方面,人類和AI恰恰走了完全相反的路徑。因為AI的“創作”是基于人類文明歷史上的文本數據,在大模型的訓練中,技術正在努力消弭不確定性,追求信息準確和“正確答案”,由此也導致最為人所詬病的“寫作套路化”。而人類的寫作尤其是文學創作,恰恰是增加信息的不確定性,“所謂的詩意,正是來自和此前信息完全不一樣的創新”。

AI是“開卷考”而人類是“閉卷考”?

實際上,在參加今年的高考作文之前,AI已屢次以考生身份參加人類的考試。此前在教育、司法、金融等領域的多個標準化考試中,“AI考生”同樣表現出了一定的智能水平。同時,其“智力”提升的速度也很快。

那么,有了AI利器之后,“人均學霸”的時代真的來臨了嗎?對此,曾軍的看法是,今后,抱著“60分萬歲”心態的學生恐怕會越來越難以應對世界的變化。當機器可以解決大部分重復勞動和很基礎的工作后,人類應該努力去承擔那些依靠機器智能所無法解決的、更富于挑戰的問題。

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張軍平在接受采訪時也打了一個生動的比方:大語言模型使用的語料庫遠遠超過人類,所以當參加同一場考試時,AI更像是“開卷考”而人類是“閉卷考”。更何況,由于目前國內多個大模型使用的技術框架相近,差別主要在模型的細小差異和訓練獲得的參數設置上,所以,對于通用問題生成的答案相似。具體而言,不同“AI考生”寫的作文就會顯得很套路化,比如普遍使用“首先、其次、再次、總而言之”等形式,再加上一些關鍵詞搜索得出的內容。

AI未來發展路線,更像是造飛機而不是成為鳥類?

“不必過分神化大語言模型的能力,它的優勢和缺陷都很明顯。”張軍平特別指出,在一些對數據真假嚴格要求的領域,AI的表現依舊不盡如人意。此前,一位國外律師使用AI生成法律文件,其中多個司法判例像模像樣,卻均為編造。對人來說,就需要重新核實AI生成信息的真偽,所花費的代價更高。所以,在證據需要為“真”的相關領域,目前推廣生成式AI有一定風險。

“AI具備通用語言理解的能力,和要真正走向市場,恐怕還存在一定距離。目前,情感理解能力仍是大語言模型的弱項。”張軍平再次通過舉例,說明這一點。不久前,某地醫院的病人和家屬正在抱頭痛哭時,一臺服務機器人很“不識趣”地主動上前“講個笑話”,導致病人家屬情緒失控、怒砸機器人。

過去,很多科幻和預言中的AI能力正在變成現實,未來之門已經打開。越來越多基于人機協作的模式應用正在涌現,在此背景下,如何善用AI也對人類提出了新的要求。張軍平認為,目前AI的發展路線,可以比作是造飛機而不是成為鳥類。而未來的AI,也可能會越來越像機器而不是像真正的人類。“人類善用AI的前提是,盡可能多地了解AI運作原理、盡早掌握相關新技術。向著AI無法解決的問題迎難而上,將是人類自身能力進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