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寫公文,能言之有物嗎?
AI生產的內容究竟是“假大空”,還是言之有物,完全取決于使用者是否能讓AI實現自我表達的延伸
進入寫作頁面,輸入標題或計劃內容,選擇所需文本長度,點擊“一鍵生成”按鈕,由AI自動生成初稿……短短十幾秒,一篇格式標準、框架完整的通知便被“炮制”而出。
據半月談11月19日報道,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AI大模型在各垂直領域的應用日趨深入。近期,不少AI軟件陸續推出了公文寫作版塊,或上線“公文版”。人工智能開始影響公文寫作等日常政務工作,這一現象引起社會關注。
據報道,AI主要提供通知公告等法定公文,以及講話稿、工作總結等事務性文書的寫作生成服務。可以發現,公文具有較強規律性,相比于文學寫作,公文寫作不需要天馬行空的想象,更需要遵循一定格式,傳遞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看起來更適合用AI代寫。
不少使用者也表示,AI公文軟件減輕了處理文字材料的重復性勞動,實現了“無痛寫作”。不過,AI公文的缺點也顯而易見。多位有公文寫作經驗的地方干部普遍認為,AI公文的優點在于條理清晰、主題明確,但內容失之籠統,語言相對僵硬,不貼合實際工作,這正是AI公文軟件的痛點。
從組織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使用者直接將生搬硬套的公文應用于工作,很容易造成文章面孔千篇一律,看似金句頻出、格式規范,認真看下來卻不著邊際,缺乏“干貨”“硬貨”。用這類看似放之四海而皆準,但不接地氣、不切實際的公文來指導工作,無疑是隔靴搔癢。
從精神傳達的角度看,官方的公文不僅要體現相關決策、處理結果,更重要的是傳達自上而下的“人情味”。比如,在某些引起輿論廣泛關注的重大事件發生后,不管是公眾,還是上下級機關都亟需一個明確的精神導向。在AI的創作下,公文中的“人情味”會不會變成“機械味”還需要進一步思考。
比如,淄博爆火后官方發布的“勸退”通告,就體現了極強的人文關懷,讓煙火回歸于真誠。相比之下,在惡性事件發生后,有官方通告卻套用“遇難者家屬情緒穩定”等模式化表達。生搬硬造的通報往往顯得不近人情,經不起輿論的審視。在規范格式以外,講人情、說真話的公文,才會被公眾認可,對指導工作產生實際影響。
說到底,AI公文軟件的本質是一種工具。就像不是所有擁有灶臺的人都能做出一桌好菜,AI生產的內容究竟是“假大空”,還是言之有物,完全取決于使用者是否能讓AI實現自我表達的延伸。期待在使用者的熟練運用下,AI可以將使用者從繁雜重復的基礎性寫作中解脫出來,提升信息傳達效率,但也要警惕,別讓使用變成依賴,喪失思考,滋生形式主義。(正觀評論員 楊晗)
(黃河評論信箱:)
統籌:陳若松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