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微信」是絕大多數人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通訊社交軟件,這篇文章也是通過微信平臺推送到你的手機上的,作為一個生活中的常用軟件,口頭上自然也要時常要念到「微信」這個詞,但是這兩個字在方言中你讀對了嗎?我們知道「微信」二字在普通話中念wēi xìn。

聲調寫法_4個聲調怎么寫_聲調寫在哪個韻母上

圖源:現代漢詞典APP

那么在我們舒城方言中「微信」二字又該怎么念呢?筆者在日常生活中聽到過的念法主要是兩種4個聲調怎么寫,「威信」和「維信」,在這兩種念法中念「威信」的人比較多,那么哪種念法在舒城話中是正確的呢?

我們知道4個聲調怎么寫,確定一個字讀法的一個好方法是查字典,然而很遺憾目前還沒有針對舒城方言的字典,而人們熟知的《新華字典》等辭書又是針對普通話編寫的,并不適用于我們舒城方言。不過,雖然沒有針對舒城方言的字典,但是我們可以查閱古代的辭書、韻書等,而《廣韻》則是一本很合適的書,他書中的音系屬于中古漢語,是舒城方言和普通話以及其他大多數漢語方言的「祖先」。

聲調寫法_聲調寫在哪個韻母上_4個聲調怎么寫

圖源:《廣韻》

我們可以看到「微」字在《廣韻》第一卷里,是個平聲字,注的讀音是「無非切」,可能很多人不了解古代的「XX切」這類注音方法,我簡單介紹下,反切的基本規則是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兩個字中切上字(即前字,古代文字豎排前字在上,故名)取其聲母,切下字(即后字)取其韻母和聲調來給字注音。舉個例子,我要給「都城」的「都(dū)」用反切法注音就可以寫作「當孤切」,其中取「當」的聲母「d」、「孤」的韻母及聲調「ū」便可以拼合出一個「dū」,這種方法是很科學的。回到「微」字,「無非切」這個注音便是要取「無」的聲母,「非」的韻母和聲調。現在可能已經有人直接拼出了「無非切」的讀音,取「無」的聲母「w」、「非」的聲母「ēi」,一合便是「wēi」,看來「威信」這個讀法是正確的,還繼承《廣韻》中古漢語4個聲調怎么寫,然而是這樣嗎?

實際上運用反切法不能簡單的用普通話或者現在的方言來切,由于語言演變,很多反切用現在的讀音已經切不出來正確讀音了,所以運用反切還是要回到中古音上,但這對普通人又過于復雜了。

不過對于「微」、「無非反」倒沒那么麻煩,「微」取「非」的韻母今音中依然可以,「無」和「微」的聲母在中古音中是「m」(各家擬音不同,不過基本都是m),這是一個濁聲母,推導到普通話和舒城方言中是m或者w,至于「微」字是「w」,所以「微」讀「威/維」是沒問題的。問題出在聲調上,古代有四個聲調「平上去入」。普通話也是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去」,相比中古漢語缺失了入聲,派入了平上去三聲,平聲分為了陰平和陽平。而舒城話是六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高入、低入,保留了入聲,但分化成了高入和低入(有些人未分化),平聲則與普通話相同,分為了陰平和陽平。

4個聲調怎么寫_聲調寫法_聲調寫在哪個韻母上

圖源:《音韻學教程》

古代的平聲字到舒城話和普通話中都是分為了「陰平」和「陽平」兩個聲調,那么是怎么分的呢,其實是根據聲母的清濁,中古平聲字中清聲母字今歸陰平,濁聲母字今歸陽平。而「微」「無」的聲母正是濁聲母,今天自然是要讀作「陽平」,我們可以看到「無」字讀的陽平,也就是普通話第二聲,這是合乎演變規律的,但是普通話中「微」字卻不合規律讀成了陰平,即普通話第一聲,這是普通話的問題。而我們舒城方言按照規律自然是讀作陽平,也就是說按照廣韻記載的讀音演變到今天的舒城話中「微信」要讀作「維信」,同樣的微波爐、微博、微電影中的「微」也是要讀作「維」。可能有人要說了普通話不合規律,你舒城話就一定合規律嗎?確實有些字讀音的演變舒城話和普通話一樣不合規律,但是「微」字不同,「微」的陽平讀音「維」在日常生活中雖然聽到少,但并不是不存在,不難發現「微」字的陰平讀音「威」是受普通話影響來的,之后逐漸擠占了舒城方言中正音的生存空間。「微信」讀「維信」也變得小眾了。

雖然舒城縣志中方言沒有同音字表,但鄰縣肥西的縣志是有的,亦可作為參考。《肥西縣志》記載微和維同音。

聲調寫在哪個韻母上_聲調寫法_4個聲調怎么寫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