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攪局者,更應該說是嚴格了文學創作,限制文學創作的一個競爭者。像是一個篩子,重新洗牌文學創作。

      將AI應用于文字創作,在科技領域早已不算新鮮事。

   “40多年前的‘748’工程開始,我國便掀起了一場中文信息處理的革命。”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盛玉麒介紹,“748”工程即1974年8月國家確立的“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研究項目。“從‘748’工程起,中文自動文摘便成了前期比較熱門的研究方向之一。自動文摘系統利用計算機技術,通過對文章語法、語義、語境的分析,能夠提取出反映文章中心內容的短文,這可以看作是AI運用于文字創作的早期雛形。”

       記者試著以“池塘”和“春雨”為主題詞,讓這位“AI詩人”作一首五言絕句,系統迅速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春雨暗池塘,垂楊扶短墻。月明山色淡,風靜水聲涼。”可以說,這首詩結構完整,對仗工整,意境和諧,在創作上并不露怯。

       當前,國內AI創作已經開始洋溢商業味道。網絡平臺將其視作一門生意,AI寫作攻城略地的步伐迅速加快,有針對性的AI智能寫作付費軟件層出不窮。還有海量的主題、模板空陪腔、范文,只要注冊會員,按步驟操作,短時間獲得圖文并茂的官微、公號網文輕而易舉,AI還能進一步幫忙進行質量檢測、改寫翻譯。

       “九歌”系統研制帶頭人孫茂松斗衫在學術會上坦言,當前AI在技術層面上并不完善。基于深度學習的AI技術想要超越人類需具備一系列基本條件,包括須是單一任務,任務邊界清楚;信息完備,結果判斷量化、明確等,目前深度學習方法在不完全具備上述條件的情況下,AI依靠大數據,有可能比大多數人做得好,但比不過人類的頂尖高手。

       Ai的算法都是基于過去,也就是那些老梗,已經被人寫出來的亂胡東西。Ai的文學創作其實更像是很多如今網絡寫手所做的融梗。


      將經典作品,流行作品或者是一些被埋沒的作品中的橋段話語進行融合,走在抄襲邊緣的行為。文學注重傳承,但更注重創新。'Ai帶來的重新洗牌其實是一件好事,畢竟抄襲,融梗風實在太盛行了。這樣看的話,AI的文學創作反而是很有意義的,尤其是對于那些真正有想法的文學創作者而言。